雖然各地高院相繼出臺加強訴源治理的實施意見,但訴源治理成效欠佳,基層矛盾一步到訴,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絕非法院“單槍匹馬”“單打獨斗”即能實現。同時,由于社會糾紛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且調解組織欠缺一定的公信力,民眾對調解組織存在疑慮,加之調解組織釋法析理的能力弱于法院,長此以往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成效難以契合司法資源配置水平,多元解紛的實際功效一般。
剛開完一個庭,說得口干舌燥的馬君平回到辦公室準備喝口水潤潤喉嚨,可水還沒喝到口中,固定電話又響起。
除了忙還是忙。銀川市金鳳區人民法院法官馬君平曾計算過,除去節假日,庭審法官平均1天開2個庭,執行法官即便外出辦案還要接聽處理40至50個電話。
連續7年,金鳳區人民法院法官人均收結案數高居全區法院第一。金鳳區人民法院一位法官苦笑著說:“這個第一,太累了?!?/p>
立案門檻降低、經濟發展活躍、人口快速增長這三大因素共同造成金鳳區人民法院收案數量呈爆炸式增長。相關數據顯示,金鳳區人民法院收案數量從2014年底的6800件增長至2022年的35006件,增長5.15倍,遠超同期經濟發展速度。而金鳳區人民法院人員編制僅從2015年的109人增至2021年的127人,增長率僅為16.51%。
“截至2月17日,全院法官人均在辦案件數為120.73件,從前2個月的案件增長態勢看,2023年全院面臨的收案壓力不容樂觀,在人員補充一時難以到位的情況下,面臨的人案矛盾仍將是全區最尖銳。”金鳳區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介紹。
“人案矛盾”不是金鳳區法院一家遭遇的“個性”問題,“案多人少”已成為基層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
兩會期間,住寧全國政協委員馬秀珍提交“關于化解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提案”。她建議,構建訴源治理新格局,明確相關責任部門,推動形成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強大合力,實現更多的矛盾隱患通過前端防控體系消化在萌芽狀態。法院主動融入訴源治理機制建設,切實發揮法院在訴源治理中的參與、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強化矛盾糾紛前端治理責任,確保各地民事、行政案件萬人起訴率等指標和加強訴源治理有關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逐步實現民事、行政案件萬人起訴率下降至合理區間。同時,健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以完善委派調解、委托調解、特邀調解等為抓手,加強與社會綜治部門、行政機關、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律師協會等單位的協調配合,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等全覆蓋的訴調對接機制,構建多元糾紛化解工作格局,綜合運用教育、協商、引導等方法,把一般性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讓法院集中精力解決重大法律爭議和確立社會普遍規則等問題。
針對審判隊伍配比不全問題,馬秀珍建議,建立法官員額動態調整機制。各地高院結合本地法院案件結構、審判態勢、審級職能變化情況、法院核定的法官員額數、編制數等因素,每年對各省份各級法院收案數、法官平均辦案數進行動態分析,從案件量相對較少、編制人數多、核定法官員額較多的法院,調整部分員額至案多人少問題突出的法院,著力充實基層法院審判資源。(記者 喬素華)